10月20日上午,中国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公益大讲堂暨供应链金融高级总裁班首次公开课在郑州开讲。
此次公开课与2019第四届中国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峰会暨第三届中国商贸物流银行联盟峰会同期举行,也是为年底将启动的供应链金融高级总裁班提供的免费试听机会。
中国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公益大讲堂暨供应链金融高级总裁班首次公开课现场。摄影/邀拍云摄影
公开课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分会执行副会长肖和森主持,邀请著名供应链金融专家、畅销书《供应链金融》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宋华,著名互联网金融法律专家、中国政法大学互联网金融法律研究院院长、教授李爱君,著名物流与供应链金融专家、上海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储雪俭在本次公开课中授课。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分会执行副会长肖和森现场主持。摄影/邀拍云摄影
宋华经常讲,微观金融是一架天平,天平的底座是风控,天平的两端是资金端和资产端,归根到底,金融风险来自于信息不对称。他认为,目前整个社会最缺的不是资金,是优质的资产,他认为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必须先有优质资产,然后才能对接金融。
图为著名供应链金融专家、畅销书《供应链金融》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宋华授课。摄影/邀拍云摄影
因此他认为,从资产端寻找入口时,应该把握两个关键点,一是不要以己度人,应深刻理解产业和行业、深刻理解产业中的主体、深刻理解产业中主体价值痛点;
二是推己及人,做组织内和组织间的价值解构,前者是通过有效的财务和金融手段,帮助焦点企业平衡毛利和利润,后者是在保障焦点企业“1”价值时,帮助优化和实现其上游供应商或者下游客户,特别是关键和战略合作伙伴的利润和现金流。
那么如何在资金端创新,服务资产端呢?也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帮助各方把薪助火,即深刻理解借贷双方对资金端的关注;二是能够实现抱团取暖,一手抓金融供应链,一手抓供应链金融,实现两种供应链的高度融合,全面服务产业。
寻找到一个好方式去做供应链金融的过程是漫长的。在中国,供应链金融演化先后经历了金融机构介入、核心企业主导、网络平台推动、金融科技赋能的过程,也是一个从贷方脱离于产业、掌握不了货物真实在库情况,到核心企业资源能力不足、信用难以穿透,再到平台化、数字化的过程。
那么如何建构ICT支撑供应链金融信用建立呢?宋华提出两点,一是实现钩隐抉微,要看到中小企业业务关系所构成的网络信号、第三方反映的信息和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动态能力和运营能力信息;
二是贯彻识微知著,即充分利用RFID、M2M、IoT 、AI等感知技术,移动边缘计算、雾计算、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数据分析技术,基于电子单证的区块链技术和基于行为监控、利益确认、流程活动图示化呈现的供应链创新业务和风险管理模式将业务信息化。
归根到底,防范风险需打好地基,做好供应链结构设计,搞好供应链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四流协调与配合,完成好信息化和对信息的管理,从结构维度、流程维度、要素维度入手,才能控制住风险,业务才能持续。
李爱君则主要从供应链金融的法律关系分享了自己对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的看法。她认为,传统的供应链金融存在三大法律关系,即借贷法律关系、担保法律关系和委托代理法律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担保法律关系,因为供应链金融模式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担保。
图为著名互联网金融法律专家、中国政法大学互联网金融法律研究院院长、教授李爱君授课。摄影/邀拍云摄影
在物流领域里,担保物多是动产,过往融资方式多为动产抵质押,如今《物权法》又提出了动产浮动抵押,指的是“经当事人书面协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业生产经营者可以将现有的以及将有的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抵押,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债权人有权就实现抵押权时的动产优先受偿”。
李爱君认为,浮动抵押最大的好处在于既可以实现担保融资,企业又能正常经营运作,物权法想通过这样的条款,为中小企业和中小商户提供一个很好的融资途径,发挥物的最大效益。同时,她也认为物权法也给企业融资建立了更好的法律制度环境。无论是银行还是企业,都要重视浮动抵押的应用。
此外,李爱君还重点阐述了供应链上各参与方相互协作联合的重要性,她认为供应链上的大家都相当于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就算核心企业再有优势,上下游如果不行,核心企业也会走向不可持续。所以供应链上的各方一定要一条心,共同利用信息互通去解决资金问题。另外,如今的供应链金融要更关注技术,充分利用科技为业务赋能。
中贸服务|以”两岸农贸通”为依托的供应链服务
中贸茶网上线的流转服务及流通服务吸着引茶产业上下游客户群体的大量参与,作为茶产业服务平台,中贸茶网努力打造茶产业智慧供应链服务,在茶叶流通环节中,解决茶在生产、流通当中的监管问题,构建社交驱动型的产业新零售,全面优化茶产业上下游供应链流程。
在物流行业浸润多年的储雪俭更关注供应链金融的商业模式与风险防范。在他看来,一个企业的价值观很重要,然后才是其盈利能力。他认为目前产业所面临的变局是如何让金融“脱虚向实”,以及产业互联网驱动的供应链金融。

图为著名物流与供应链金融专家、上海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储雪俭授课。摄影/邀拍云摄影
储雪俭认为,产业链若形成不了,供应链也做不长,在这个基础上,是金融贸易加物流一体化,中间是技术介入,做供应链金融不可能什么都做,一定是在某一个领域成为行业专家。
不管是做物流金融还是做供应链金融,人首先得懂产业,绝不能做成一个二银行,或者把自己变成一个贸易商批发商。其次,不是所有的货都可以做供应链金融,其要有金融属性,因此要对质押品进行选择。
供应链金融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就是以“贸易+物流”为核心,叠加金融服务,打造供应链金融物流服务生态圈,该生态圈架构最底层为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组成的技术架构,往上是现场监管、物流执行的监督体系,再往上是数据分析与业务监控,然后是信用评估、风控管理,最上层才是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
而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中又包含了结算类业务、融资类业务、跨境类业务。其中,结算类业务的关键点在于物流的监管、业务真实透明以及可控的资金流;融资类业务的关键点在于物流的监管、交易真实可信、质押率的准确掌控和资金挪用情况。
储雪俭提出,要识别信用风险,主要是两大关键词,一是增信,即首先要判断交易真实性,控合同、控业务、控货物、控资金,一定要把它电子化;其次是资金专款专用或共管债务;第三是坚持把已经做了的业务做出来,融资自偿;第四是做好人的管理,建立完备的员工管理制度。
二是技术,包括物联网+云计算技术的供应链物流执行的可视化、可感知技术,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供应链贸易执行的可追溯、可监控技术,基于FWMS的金融仓储信息化管理技术以及基于FTMS的金融运输信息化管理技术等。
在储雪俭看来,未来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趋势将是数据作基础,物流、科技、金融实现融合,形成沿产业链细分、专业化、平台化、生态化的模式。

图为授课现场听众纷纷举起手机记录课程重点。摄影/邀拍云摄影
◎ 新鲜出炉!《中国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发展报告(2019)》正式发布